close
古城拆真造假頻發 多個文化遺產遭破壞
編者按:自1982年我國建立古城保護體制以來,國務院已批準瞭119處國傢級歷史文化名城。我國在古城保護方面也取得瞭明顯成效:法律法規體系不斷健全、規劃的編制與實施日益完善、文化遺產保護意識大大提升。
然而,古城在得到保護的前提下也需要發展。這是時代的需求,也是百姓的意願。特別是在國傢大力推進城鎮化和文化產業大繁榮過程中,古城的保護與發展已成為熱點問題。在古城保護與發展的進程中,既有平遙古城、麗江古城、臺兒莊古城這樣經濟和社會效益取得雙贏的典型;也不乏“拆真建假、人去城空”等損害古城歷史文化傳統、罔顧民生的反面事例,嘆息之餘令人痛心。
前不久,本刊記者走訪瞭全國多個古城保護與發展的熱點城市,試圖在呈現當前我國古城保護與發展概貌的同時,挖掘古城科學發展的啟迪,探究古城開發之殤的警示,以為後來者鏡鑒。
警示:有多少古城毀在開發中
近年來,各地對古城鎮進行修復與開發的熱情不斷高漲,這一過程中,各地探索出瞭不同的建設模式,有些地方取得瞭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雙贏,有些地方則步入歧途,不但未能利用古城建設取得期望的經濟社會效益,反而給古城帶來難以挽救的破壞,其中的教訓令人警醒。
決策理念走偏 拆真造假頻發
今年年初,住建部與國傢文物局在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工作檢查中發現,湖南嶽陽、山東聊城等8個城市因保護不力,致歷史文化遺存遭到破壞,歷史文化名城價值受到嚴重影響,這其中有不少地方是拆真造假的典型案例。
在2012年6月召開的“紀念國傢歷史文化名城設立三十周年論壇”上,住建部副部長仇保興就曾痛批“拆真名城、建假古董”的行為,並直接點名批評瞭聊城市“成片歷史街區被拆掉,統一建仿古建築”的做法。
2009年,聊城市啟動古城重建計劃,但沒有遵照同濟大學專傢組編制的整體規劃,而是將大片老街區拆除,同時大量建起仿古宅院。對此,同濟大學教授阮儀三說:“聊城古代街巷基本格局雖然還在,但是裡面的建築基本都變掉瞭。”
而今,站在聊城市中心——有著“天下第二樓”之稱的光嶽樓樓頂四顧,這座面積約一平方公裡的運河古城四面的主幹道兩側,新建的仿古建築比比皆是,而原本的古建舊屋基本被夷為平地,讓位於那些新建的城墻、角樓、府衙和考院。隨著那些古建舊屋及其周邊道路的拆除,古城歷史文化街區的原貌化作一地瓦礫。
湖南嶽陽的情況與此類似。嶽陽歷史文化名城是由翰林街、樓前街、塔前街三條歷史文化街區支撐起來的。目前翰林街已經消失,樓前街陷入癱瘓,塔前街則命運未卜。翰林街是晚清風格的老街區,原址在一地產項目開發范圍內,於是街道內的老建築被拆除殆盡。
現在慕名到嶽陽的遊客,隻能到洞庭湖邊、嶽陽樓旁新建的汴河街去遙想嶽陽的歷史和文化。在不少土生土長的嶽陽人和文物保護專傢眼裡,這條號稱全國面積最大的“仿宋一條街”毫無歷史感和文化味,是典型的假古董。
還有著名的江南水鄉古鎮南潯,在承包給旅遊公司之前,鎮內歷史建築古色古香,盡顯江南韻致。承包給旅遊公司以後,20多幢古建築統統被拆除,變成統一樣式的仿古建築,連門窗結構顏色都一樣,古鎮的整體佈局遭到嚴重毀壞,對文化遺產的科學價值、文化價值和旅遊價值都造成無法挽回的損失。
中國文物學會名譽會長謝辰生說,出現這種拆真造假現象的一個重要原因,是這些地方的決策者嚴重缺乏文物和遺產保護的理念,不明白什麼是有價值的,什麼是沒有價值的。我國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走過30多年,雖然取得瞭一些進步,但地方決策者對文物保護意識和理念的培養還亟待加強。
雖有規劃難落實 文化遺產遭破壞
截至目前,我國119處國傢級歷史文化名城中,絕大多數都編制瞭古城保護規劃,這些保護規劃協調瞭古城文物保護與一般性改造和建設之間的關系,在保護古城文化遺產方面起到瞭積極作用。
不過,記者在采訪中發現,一些地方存在有規劃不執行,甚至擅自變更規劃的現象。這其中的原因多種多樣,有些是因為財力不足、無力實施,有些則是為瞭眼前蠅頭小利,故意不按照規劃執行,這種或被動、或主動的行為,都使得古城遺產遭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壞。
位於河南省商丘市睢陽區的商丘古城,是國內唯一一座“內城、城湖、城郭”三位一體、保存完整的城池,同時也是全國罕有的4000年來不斷依托原址重建、形成六座城池“城摞城”格局的古城,其歷史文化價值與旅遊開發價值堪與世界文化遺產平遙古城、麗江古城相媲美。
多年以前,當地政府就聘請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嚴國泰等編制瞭古城保護規劃,然而,該規劃由於財力不足等原因遲遲得不到實施。如今,這座絕版古城正面臨著生產生活的雙重擠壓,文化遺產保護面臨巨大挑戰。
據睢陽區文化旅遊局的調查,1.13平方公裡的古城內城裡,常住人口高達3萬人。此外,這裡還雲集著21個行政事業單位、10個商業金融單位、15傢企業、14所學校、4傢醫院、54個廁所以及93條道路。當地人形容說,“古城雖小,人滿為患;百業匯聚,五臟俱全”。
記者實地采訪發現,古城內除瞭歸德府文廟、侯方域故居等知名景點保存較好外,許多居民的房屋和商戶經營的場所均已十分破敗。學生下午放學時整個交通幾乎陷入癱瘓狀態;不少廁所因人滿為患來不及清掃,向街道散發著惡臭。擁擠的窩棚、破敗的建築、橫流的污水,還有刺鼻的空氣,給古城的保護與發展蒙上瞭厚重的陰影。
據住建部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全國仍有27個國傢級歷史文化名城沒有編制保護規劃。記者采訪的一些專傢認為,這些城市保護規劃編制滯後的根本原因,就是害怕規劃束縛地方大拆大建的手腳。而對老城大拆大建的背後,又有一個巨大的“利”字在舞動。這些沒有規劃亂建設、有瞭規劃不落實的行為,已經成為古城遺產保護面臨的現實威脅。
債務風險隱現 人去城空堪憂
伴隨著國人物質生活改善後對文化生活需求的日益提升,我們將逐步邁向“休閑時代”,而古城被認為是最適合發展休閑旅遊之地。因此,古城保護與開發被不少地方作為推進經濟轉型、產業升級的一大支柱產業。根據記者的不完全統計,目前我國至少有20個城市正在進行或謀劃加入古城保護與開發的行列,試圖從紅紅火火開展的“古城休閑遊”中分到一杯羹。這些項目投資少則數億到數十億元,有的甚至高達數百億元。
以山西省大同市為例,自2008年開始古城建設與修復,預計總投入將達到數百億元,其中僅銀行貸款就高達100億元;大同這個城市屬於“吃飯財政”,百億元的貸款將成為一筆巨大債務。此外,湖南擬55億元打造“煙雨鳳凰”,即在鳳凰古城邊再造一座“山寨古城”;武漢擬投入百億元恢復建設武昌首義古城……如此等等,屢見不鮮。
一些專傢認為,當前不少古城的開發都是依靠政府財政投入和銀行貸款,決策者希望通過古城開發來實現土地升值,再通過土地運作、旅遊開發等手段,以及經營改造後的古城來收回投資,這種古城建設模式存在很大的風險。
一方面,古城修復是一項十分復雜的系統工程,牽涉到文物保護、建築施工、融資擔保等諸多環節,稍有不慎就會讓地方政府背上沉重的債務負擔;另一方面,由於存在經營壓力,地方政府往往以經濟效益為主導來進行古城開發,從而突破文物保護紅線,對古城遺產造成開發性破壞。
此外,古城修復還容易造成政府財政的“分配不公”,政府有限的財力在古城修復上投入過大,就會導致在教育、醫療、社會保障等方面的民生投入減少,從而引發群眾的怨言,導致在古城修復中失去民意支持。
除瞭債務風險之外,一些地方在古城開發中還大量遷出原住民,出現“人去城空”等罔顧民生的問題。專傢質疑,古城原住民搬遷離開以後,古城內都是外來的商戶,這種“人去城空”的開發模式實不足取,一座空城何談文化?原住民全部搬走之後,古城就喪失瞭原有的傳統、民俗與特色,最終成為一座“死城”!
謝辰生說,事實上,目前國內古城保護與利用真正做得較好的,也就是平遙、麗江、臺兒莊等少數古城,那些重建的古城,仿古的建築到底能產生多大吸引力?地方決策者們對古城保護與開發所面臨的風險應及早審視、未雨綢繆。(記者 鄧衛華 李亞楠 葉健)
啟迪:看古城煥發新多鏡頭行車紀錄器影片生機
古城保護也好、發展也罷,其根本目的在於通過我們的努力,讓古城煥發新生機。如何實現這個目標呢?不少地方古城保護與發展的成功實踐或許可以給我們以啟迪。
專業規劃 科學發展
位於山東省棗莊市南端的臺兒莊,是京杭大運河沿線唯一保留瞭“明清時代運河村落風貌”遺存的古城。然而,它也是一座在二戰中被摧毀的古城。
2006年,臺兒莊區政府原本已經與上海一傢房地產企業簽訂瞭房地產開發改造協議,準備投資6億元在這裡建設一片居住新區。後經當時剛剛履新的棗莊市長陳偉及時叫停,才保住瞭這一珍貴遺存,並在此基礎上修復成今日“古風古韻、美輪美奐”的臺兒莊古城,避免瞭臺兒莊淪為“千城一面”居住小區的厄運。
記者曾多次走訪臺兒莊古城,這座運河古城在二戰中被摧毀後,尚剩下古運河碼頭、古駁岸、忠和堂藥店等部分遺存,其中忠和堂藥店僅有部分外墻存在,隨時都有坍塌的可能。面對這樣一座被炮火摧毀、歷史建築幾乎所剩無幾的古城,是毀瞭遺產建房產,還是舍棄房產修復古遺產,表面上看在乎決策者的眼光和境界,實則取決於決策者內心真實的政績觀。
臺兒莊古城保護與修復,規劃瞭三年建設瞭三年。三年規劃期間,棗莊市通過各種途徑,從國際范圍內搜集老照片、古文獻、口述歷史,請來文化、規劃、古建等各方專傢進行挖掘整理考證論證,最終形成瞭《臺兒莊古城勝跡復原圖》,為古城修復建設提供瞭模本,使每條街道走向、每幢建築造型的細節都有根有據。
修復建設過程中,棗莊市一方面對現有遺存進行最嚴格的保護,把臺兒莊大戰後遺留下來的古駁岸、古碼頭,以及53處彈痕累累的古墻、古屋等遺存進行瞭原封不動的保護;另一方面延請全國能工巧匠,按照“原風貌、原空間、原尺度”的規劃,用“原來的材料、原來的工藝、原地的工匠”,依據原址原樣進行恢復。
祖籍臺兒莊的臺灣知名散文傢鬱馥馨2010年回到傢鄉時興奮地說:“我記憶中的臺兒莊,就是這個樣子!”於是,她留瞭下來,在這裡購屋定居,同時擔任臺兒莊古城管委會主辦的《天下第一莊》雜志主編。她說自己願意回到傢鄉,為古城建設添磚加瓦,繼續做兩岸交流溝通的使者。
與臺兒莊古城修復模式相反,那些未經科學規劃、匆匆上馬的古城修復工程,不僅不能達到保護文物、安民利民的效果,而且會對文物造成永久的破壞,甚至可能引發社會不穩定因素。
住建部副部長仇保興說,現階段仍有一些地方決策者對保護工作重要性認識不足,在古城保護和修復過程中片面追求城市土地的經濟價值,追求土地拍賣的高收益、高回報,拋棄瞭文化的傳承。還有專傢表示,這就相當於祖先留下一張名畫,而今天的決策者們偏偏要把這張名畫換成一堆印刷品,還洋洋得意宣稱“一年一小變,三年一大變”。這種無知之舉等同於敗傢,甚至將被後代子孫所唾罵!
秉承文保思維 融入現代理念
與單一不可移動文物相比,古城包括的文物主體往往更多,蘊涵的歷史文化因素也更加豐富和多元。古城內部的歷史文化街區往往是由不同時期的四鏡頭行車記錄器大師巨匠、依據不同的習俗文化精心設計建造出來的,其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淀是那些仿古的東西完全無法比擬的。
因此,在古城保護與發展中,首要的是秉承文物保護的思維,不僅要保護好國傢級、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同時也要對其內部格局和周邊風貌進行全方位保護修復。
被譽為“人間仙境”的山東省蓬萊市,是一座擁有2000多年建城史的精品古城。蓬萊市委書記張代令說,近年來,蓬萊市先後邀請國內外知名院校機構制訂瞭《蓬萊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等7個規劃,確立瞭以登州府城、蓬萊水城、蓬萊閣、田橫山等周邊5.06平方公裡的歷史城區保護范圍,並劃定瞭5.2公頃戚繼光故裡歷史文化街區、2.5公頃西關歷史文化街區和1.9公頃萬壽歷史文化街區保護特區。
保護區濱海靠山、風光秀麗,不少房地產商對這裡虎視眈眈,願意出高價進行商業開發。然而,蓬萊市不為所動,對保護區實行嚴格控制,一方面禁止房地產、工商業等新建項目進入,另一方面對保護區內歷史遺留的工業項目及住宅區逐步實施搬遷,騰出空間恢復歷史文化古跡。
2011年,國務院在對蓬萊“晉身”國傢歷史文化名城的批復中稱,“蓬萊市歷史悠久,地位獨特,歷史遺存豐富,城市傳統格局保存較好,城市建設特色突出”——短短35個字的背後,是連續多屆蓬萊市委市政府秉承文物保護思維,對蓬萊古城進行保護性修復的堅守和努力。
除瞭文保思維,還應以世界眼光和現代理念審視古城保護與修復,才能真正讓古城煥發新生機,並最大化發揮其文化傳承的作用。
樹立國際意識,就是要利用國際規則更好地保護古城並提升古城的品質。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規定,因人類不可抗拒因素被毀壞的建築,修復重建後可以申報世界文化遺產。臺兒莊古城在修復之前,就十分註意充分利用世界文化遺產的規則,經專傢論證,臺兒莊和波蘭華沙是世界上僅有的兩座因戰火毀壞可以作為人類文化遺產重建的城市,此舉為保護古城、吸引遊客奠定瞭一個高起點的基礎平臺。
融入現代理念,則重在適應現代生活的便利性。坐在鋪著光緒年間青磚的小院裡,一直在揚州市東關街生活的吳德祥說,他傢已經用上瞭抽水馬桶和通下水道的廚房,再也不用頂著臭味倒馬桶瞭。不僅如此,近年來揚州市還對古城200多條小巷逐一整治,鋪設瞭供電、通信設施以及上下水管網,改造修復後的揚州古城,已經成為一座適宜人居的“現代化古城”。
以人為本 富民增收
歷史演進的自然規律告訴我們,造“城”先造“市”,“市為城本,本固城興”。因此,在推進古城修復與發展的過程中,隻有以人為本、與民生需求緊密結合,“依民興市、倚民護城”,才能形成“城”與“市”良性互動、“民”與“城”和諧共榮的可持續發展格局。
1997年入選世界文化遺產的平遙,堪稱“城興市旺,城榮民樂”的典范。成功申遺之初,考慮到古城內100多傢政府機關單位和近6萬居民擁擠在2.25平方公裡的狹小區域內,縣政府、人民醫院等機構率先遷出古城,為古城發展騰挪空間;此後10多年間,平遙古城內近一半居民遷出,但仍保留瞭約3萬居民和外來經營者在古城內和諧共處。
謝辰生說,古城除瞭歷史建築和特色街區外,最值得保護的就是歷史流傳下來的原生態社會生活場景和繼承這些原生態傳統的原住民們。
為維護平遙古城作為世界文化遺產的完整性,同時有效改善古城內居民的生活環境,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山西省平遙縣人民政府的共同推動下,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課題組歷經長達6年的調查研究,編制出瞭《平遙古城民居保護修繕及環境治理8鏡頭行車紀錄器導則》(以下簡稱《導則》),並於2012年通過專傢評審。
課題組負責人、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邵甬介紹,與文物保護單位相比,傳統民居院落雖然在世界文化遺產申報中被列為重要組成部分,但無論是從投入還是保護機制上都相對比較欠缺。《導則》重點關註瞭這部分內容,並引入政府資金及全球文化遺產基金會等NGO組織對此提供支持。
“一二百年的房子瞭,都是危房,再不修就塌瞭。我們出三分之一的維修費,政府補助三分之二,這是為老百姓辦瞭一件大好事啊。”在古城生活守候瞭80多年的趙洪范老人樂呵呵地說。
臺兒莊古城在保護修復中,也是造“城”先造“市”。如今,這座投入運營僅兩年的古城,已經被國傢旅遊局評定為5A級景區,年吸引遊客1300萬人次,並帶動瞭棗莊10多萬居民增收就業。據不完全統計,在臺兒莊古城旅遊熱的帶動下,2012年棗莊市僅農民醃的咸鴨蛋就賣瞭4億多個,收入超過10億元。
2011年底由棗莊市長轉任市委書記的陳偉說,城市發展的真正動力是百姓的需求,古城修復如果做不到富民增收,改善群眾物質文化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就會成為政府的自娛自樂,成為無源之水,喪失群眾的支持。因此,能滿足群眾民生需求的古城保護才是最成功的保護,才能真正吸引群眾積極參與到古城保護工作中來。(記者 鄧衛華 葉健 李亞楠)
勿讓古城變“死城”
當今時代,對古城保護與發展來說,既是機遇又是挑戰。
自1982年以來,我國古城保護體制從無到有,法律法規體系不斷健全、規劃編制日益完善、保護意識也空前提升。迄今為止,僅國務院批準的國傢級歷史文化名城就達到119處,並且還將不斷擴大。從這個角度看,是個機遇。
然而,在日益高漲的古城開發熱潮中,我們又隨處可見“拆真造假”“人去城空”“房產代替遺產”“商戶趕走住戶”等種種亂象,許多存在瞭幾千年的古城,正在這種變瞭味的開發中慢慢死去。從這個角度看,我們面臨著嚴峻的挑戰。
今年年初,住建部與國傢文物局在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工作檢查中發現,不少古城或因決策者的無知而遭到破壞,或因利益驅動而陷於萬劫不復境地。
古城保護在開發中變形的根本原因,是發展觀的變形。發展觀變形後,古城淪為片面追求經濟利益最大化的工具,歷史文化的傳承淪為附庸,甚至被完全拋棄。於是,國傢政策和法律規定輕易被突破,古城保護的旗號甚至成瞭破壞古城的幌子。
經驗和教訓告訴我們,古城的歷史文化價值是實現經濟價值的基礎,喪失瞭歷史文化基因的古城,帶不來期望中的經濟利益;同樣,沒有經濟收益和百姓的支持,古城保護也將成為無源之水。
因此,古城必須在保護、民生、發展間綜合考量,取得平衡。不能因為發展就忘記瞭保護,那樣古城會在過度商業化和過多仿制品中成為一座“死城”;也不能因為保護就無所作為,那樣原住民便無法共享改革與發展的成果,那將是另一種“死城”。
勿讓古城變“死城”,把中華民族的珍貴文化遺產傳承下去,是我們當代人不可推卸的歷史責任。
當然這並不容易。古城的保護與發展是系統工程,絕不是修幾座仿古建築,或圈起幾道古城墻那麼簡單的事。這要求地方決策者們首先要樹立古城保護的科學發展觀,按照專業的規劃穩步推進。其次,地方的決策者們還要堅守執政為民的理念,在古城發展中解民之憂。唯此,才能使古城在保護與發展中煥發新的生機。(記者 李亞楠 鄧衛華 葉健)
擴展閱讀
英國:保護古城就是守護歷史
半月談駐倫敦記者 劉石磊
英國人向來以固守傳統而聞名,英國許多城市都保留著中世紀的教堂、維多利亞時期的街道和雄偉莊嚴的古堡。首都倫敦就是一個例子。就在今年撒切爾夫人葬禮時,有人拍攝瞭當天聖保羅教堂周邊的全景照片,並與1965年在這裡舉行的丘吉爾葬禮的照片進行對比,結果發現兩張照片驚人的相似。英國《每日郵報》文章說:“48年2個月16天,好像時間停止瞭一樣。”隻是當年年輕的英國女王如今已是滿頭銀絲,提醒著人們時間已流過近半個世紀。
倫敦,不變的老城
作為世界金融中心之一的倫敦,努力使老城與新時代盡量融合。為此,倫敦市政府采取瞭一些限制和疏導措施來保證老城適應現代生活。比如在交通方面,倫敦從2003年起開始征收市中心交通擁堵費。周一至周五,從早高峰到晚高峰時段,進入該區域的司機事先要通過電話或互聯網等方式向有關部門提供信用卡賬號付費,並註冊車牌號。
該政策實施後,市中心車輛減少瞭約30%,有效緩解瞭市中心和老城區的交通擁堵。市政府再將擁堵費收入用於改造公交系統,使整個倫敦的交通狀況進一步改善。
此外,倫敦周邊的衛星城建設,也為老城區緩解瞭發展壓力。大倫敦共有32個區,其中20個是衛星城。這些衛星城在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更加寬松,為城市擴容、現代化發展提供瞭空間,同時使得老城區和新城區相互促進、協調發展。
“英國歷史書”約克
從倫敦乘火車向北2小時,可以看到一座英格蘭小城被羅馬古城墻所環抱,這就是建於公元前71年的古城約克。有人說約克的歷史就是英國的歷史,此言不虛。約克見證瞭英國歷史上的許多重大事件。從羅馬人入主、盎格魯撒克遜人到來、維京海盜侵襲,到諾曼征服、內戰紛爭,約克經歷的每一段歷史,都給這座古城留下瞭不同時期的文化印記。
正因為這樣,約克的古城保護經驗十分豐富。它首先通過近十座博物館向人們展示其歷史沉淀和文化遺痕,其中約克城堡博物館由古代監獄改建而成,最大特色是一條仿19世紀維多利亞風格的街道實景。漫步其中,仿佛時光倒流。
約克郡博物館斥資200萬英鎊、經9個月施工後整修一新,新增5個展廳展出瞭大量文物,其中維京時代的卡伍德之劍是迄今發現的5把維京劍之一,也是保存最完好的一把。其他展品還包括上百枚維京時代的金屬貨幣以及最新發現的羅馬人頭骨等。除瞭博物館,約克大教堂也是英國最大的中世紀教堂,現有建築始建於13世紀,工程歷時約250年方才大功告成。教堂是哥特式風格,以其保存完好的中世紀玻璃彩繪窗戶譽滿英倫。
這座見證瞭英格蘭諸多重要歷史時刻的小城,以其古老的歷史沉淀和適宜人居的現代化發展,獲得瞭歐洲最受歡迎城市、英國最宜居城市等榮譽。每年710萬人次的遊客,給約克帶來4.43億英鎊的收入,並為當地創造瞭2.3萬個工作崗位。
民間力量保護古城
在英國,古城保護的概念已經深入人心,而且切實影響著城市規劃與建設。正如倫敦巴特萊特建築規劃學院院長米歇爾·考林斯教授所言,古城保護和建設的和諧統一,是城市規劃部門的首要任務,這不僅僅是建築學方面的問題,而且是一個城市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的問題。
在古城保護宣傳、推動制度建設等方面,英國的民間團體起到很大作用。1877年,英國第一個全國性的古跡保護團體“古建築保護協會”成立。自此之後,在倫敦、約克等地,類似團體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如今,僅全國性的古跡保護組織就有古跡協會、不列顛考古委員會、喬治團體、古建築保護協會、維多利亞協會等等。
有瞭這些民間團體的參與,英國的古城古跡保護更多地成為一種民間自覺,而不僅僅是政府行為。這些民間團體不僅通過一系列行動來宣傳古跡保護的重要性、普及相關知識,還通過推動立法來影響政府決策。
在民間團體的大力推動下,英國19世紀興起瞭歷史文化遺產立法運動。自此之後,《古跡保護法令》《城市規劃法令》《古建築及古跡法令》《地方政府古建築法令》等多部專門的法律法規相繼出臺,以法律形式明確、細致且全方位地確定瞭古城古跡保護的政策措施。
這些看似“繁文縟節”的法律法規,為英國的古城古跡提供瞭無形卻又堅固的保護。根據英國法律規定,凡是1840年前的建築物,一律要加以保護,不得更改外觀;1900年前後的建築物,根據是否有保留價值而定;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建築,凡是不適應的可予以重建。
在德國體驗“老城”
半月談駐法蘭克福記者 饒博
在德國旅遊,如果事先沒有“做功課”也不用擔心,試試找一下城鎮裡主要的交通指示牌,如果上面標有“老城”的方向,按照指示牌找過去就可以瞭。
在許多德國城市,老城往往“隱藏”在新城中,並吸引著天南地北的遊客。事實上,大多數“老城”並不特別古老,因為在二戰末期的大轟炸中,大多數德國古城被夷為平地。但是,德國人如此珍愛老建築,他們從廢墟中挖掘出還能利用的材料或裝飾物,按照之前的模樣一點點將歷史建築復原,才有瞭今天散落在各地的“老城”。
德國的金融中心法蘭克福是一座現代化都市,一座座高聳入雲的摩天大樓是這座城市的標志,然而最著名的景點還是要數“羅馬人廣場”。這個廣場號稱保持著中世紀街道的面貌。廣場一側老市政廳的人形山墻、四周半木結構的老房子、腳下石塊鋪成的地面,無不透露著濃鬱的古風。如果沒有明信片上被轟炸後的法蘭克福照片作證,很難想象廣場和周邊的建築完全是在廢墟中重建而成。
在德國,保護、修復甚至重建古城和古代建築很少引發公眾大討論。德國人力求按照原樣修復或重建歷史建築,由此形成的老建築、老城市完全可以“以假亂真”。
法蘭克福建於公元1世紀,公元8世紀成為皇傢行宮,神聖羅馬帝國時期又成為皇帝加冕之地,承載瞭豐富的德國歷史文化。從1977年開始,在市民的呼籲和要求之下,法蘭克福市投入巨資從一座座建築開始修復古城風貌,僅老歌劇院的修復就花費瞭6900萬美元。
進入21世紀,進一步復原法蘭克福古城容貌的呼聲再次高漲。去年初,法蘭克福市下定決心,試圖復原法蘭克福原來的中世紀風格,在羅馬人廣場附近的皇帝大教堂附近約7000平方米的土地上,開始瞭龐大的修復工程。按照計劃,此次修復工程將重建30座歷史建築,法蘭克福市按照保存好的圖紙,將原樣復制這些建築。盡管要忍受城市中心區域施工帶來的交通不便,但絕大多數法蘭克福市民都對復原工程表示支持。
法蘭克福尚且如此,其他許多德國城市就更不用說瞭。在距離法蘭克福約40公裡處的一個山腳下坐落著一座小鎮比丁根,鎮上完好地保存著一個中世紀的古城要塞:兩座圓塔並排而立,中間夾著建成於1503年的城門“耶路撒冷”門。
進入城門,人們不難發現幾乎所有古城內的建築都保持著原始的特色,清一色的半木結構房屋,有的房子外立面上的木頭看似已經腐朽,讓人恍若隔世。如果不是古城一些商店出售現代服飾和裝飾品,行走在古城裡就仿佛穿越到瞭中世紀。比丁根古城裡的房屋並沒有空置,每棟房子門廊前和窗臺上種著各種鮮花,顯示裡面依然居住著人傢。有的城堡則成瞭旅店。同大多數德國古城一樣,比丁根古城參觀遊覽完全免費。
沿著古城的一角循著山勢拾級而上則是一片完全相反的場景,從山腳到山頂,一排排設施先進的獨棟別墅將整個山坡變成瞭一個現代化的花園小區,站在山頂的瞭望處,眼下就是有著數百年歷史的古城,兩相對比十分震撼。
德國許多古城之所以能保持完好,在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政府和人民對文化遺產的保護意識。為保護和修復古建築,德國政府甚至設立瞭專門的機構。另一方面,由於古建築的維護和修復往往耗資巨大,僅僅通過政府的公共財政難以支撐,因此德國政府積極采取措施吸引投資者參與,同時通過立法約束確保古建築保護到位。
德國憲法中專門設有保護歷史建築的章節,具體的保護責任落在各州政府身上,所以各州政府都有單獨的立法。在聯邦政府層面,德國也有《城市規劃法》以及《收入稅法》兩部法律來保護歷史建築。
《城市規劃法》規定,德國各城市必須周全地考慮如何進行城市開發以更好地保護歷史建築。《收入稅法》通過減稅和優惠稅率的方式,鼓勵人們購買和維護具有保護價值的歷史建築。為瞭確保歷史建築得到真正保護,政府還設立瞭專門的監察部門,以保證買主真正地履行維護義務。如果因故不履行義務,政府有權收回歷史建築的所有權。
當然,散落在德國各地的歷史建築數量眾多。盡管德國政府不遺餘力地采取措施進行保護,許多建築依然面臨著無人看護甚至破敗的困境。在德國的東部,許多在歷史上極為著名的古堡目前正在以低價出售。然而,法律規定的維護義務和可能高達數百萬歐元的修復費用,讓許多人望而卻步。
編者按:自1982年我國建立古城保護體制以來,國務院已批準瞭119處國傢級歷史文化名城。我國在古城保護方面也取得瞭明顯成效:法律法規體系不斷健全、規劃的編制與實施日益完善、文化遺產保護意識大大提升。
然而,古城在得到保護的前提下也需要發展。這是時代的需求,也是百姓的意願。特別是在國傢大力推進城鎮化和文化產業大繁榮過程中,古城的保護與發展已成為熱點問題。在古城保護與發展的進程中,既有平遙古城、麗江古城、臺兒莊古城這樣經濟和社會效益取得雙贏的典型;也不乏“拆真建假、人去城空”等損害古城歷史文化傳統、罔顧民生的反面事例,嘆息之餘令人痛心。
前不久,本刊記者走訪瞭全國多個古城保護與發展的熱點城市,試圖在呈現當前我國古城保護與發展概貌的同時,挖掘古城科學發展的啟迪,探究古城開發之殤的警示,以為後來者鏡鑒。
警示:有多少古城毀在開發中
近年來,各地對古城鎮進行修復與開發的熱情不斷高漲,這一過程中,各地探索出瞭不同的建設模式,有些地方取得瞭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雙贏,有些地方則步入歧途,不但未能利用古城建設取得期望的經濟社會效益,反而給古城帶來難以挽救的破壞,其中的教訓令人警醒。
決策理念走偏 拆真造假頻發
今年年初,住建部與國傢文物局在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工作檢查中發現,湖南嶽陽、山東聊城等8個城市因保護不力,致歷史文化遺存遭到破壞,歷史文化名城價值受到嚴重影響,這其中有不少地方是拆真造假的典型案例。
在2012年6月召開的“紀念國傢歷史文化名城設立三十周年論壇”上,住建部副部長仇保興就曾痛批“拆真名城、建假古董”的行為,並直接點名批評瞭聊城市“成片歷史街區被拆掉,統一建仿古建築”的做法。
2009年,聊城市啟動古城重建計劃,但沒有遵照同濟大學專傢組編制的整體規劃,而是將大片老街區拆除,同時大量建起仿古宅院。對此,同濟大學教授阮儀三說:“聊城古代街巷基本格局雖然還在,但是裡面的建築基本都變掉瞭。”
而今,站在聊城市中心——有著“天下第二樓”之稱的光嶽樓樓頂四顧,這座面積約一平方公裡的運河古城四面的主幹道兩側,新建的仿古建築比比皆是,而原本的古建舊屋基本被夷為平地,讓位於那些新建的城墻、角樓、府衙和考院。隨著那些古建舊屋及其周邊道路的拆除,古城歷史文化街區的原貌化作一地瓦礫。
湖南嶽陽的情況與此類似。嶽陽歷史文化名城是由翰林街、樓前街、塔前街三條歷史文化街區支撐起來的。目前翰林街已經消失,樓前街陷入癱瘓,塔前街則命運未卜。翰林街是晚清風格的老街區,原址在一地產項目開發范圍內,於是街道內的老建築被拆除殆盡。
現在慕名到嶽陽的遊客,隻能到洞庭湖邊、嶽陽樓旁新建的汴河街去遙想嶽陽的歷史和文化。在不少土生土長的嶽陽人和文物保護專傢眼裡,這條號稱全國面積最大的“仿宋一條街”毫無歷史感和文化味,是典型的假古董。
還有著名的江南水鄉古鎮南潯,在承包給旅遊公司之前,鎮內歷史建築古色古香,盡顯江南韻致。承包給旅遊公司以後,20多幢古建築統統被拆除,變成統一樣式的仿古建築,連門窗結構顏色都一樣,古鎮的整體佈局遭到嚴重毀壞,對文化遺產的科學價值、文化價值和旅遊價值都造成無法挽回的損失。
中國文物學會名譽會長謝辰生說,出現這種拆真造假現象的一個重要原因,是這些地方的決策者嚴重缺乏文物和遺產保護的理念,不明白什麼是有價值的,什麼是沒有價值的。我國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走過30多年,雖然取得瞭一些進步,但地方決策者對文物保護意識和理念的培養還亟待加強。
雖有規劃難落實 文化遺產遭破壞
截至目前,我國119處國傢級歷史文化名城中,絕大多數都編制瞭古城保護規劃,這些保護規劃協調瞭古城文物保護與一般性改造和建設之間的關系,在保護古城文化遺產方面起到瞭積極作用。
不過,記者在采訪中發現,一些地方存在有規劃不執行,甚至擅自變更規劃的現象。這其中的原因多種多樣,有些是因為財力不足、無力實施,有些則是為瞭眼前蠅頭小利,故意不按照規劃執行,這種或被動、或主動的行為,都使得古城遺產遭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壞。
位於河南省商丘市睢陽區的商丘古城,是國內唯一一座“內城、城湖、城郭”三位一體、保存完整的城池,同時也是全國罕有的4000年來不斷依托原址重建、形成六座城池“城摞城”格局的古城,其歷史文化價值與旅遊開發價值堪與世界文化遺產平遙古城、麗江古城相媲美。
多年以前,當地政府就聘請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嚴國泰等編制瞭古城保護規劃,然而,該規劃由於財力不足等原因遲遲得不到實施。如今,這座絕版古城正面臨著生產生活的雙重擠壓,文化遺產保護面臨巨大挑戰。
據睢陽區文化旅遊局的調查,1.13平方公裡的古城內城裡,常住人口高達3萬人。此外,這裡還雲集著21個行政事業單位、10個商業金融單位、15傢企業、14所學校、4傢醫院、54個廁所以及93條道路。當地人形容說,“古城雖小,人滿為患;百業匯聚,五臟俱全”。
記者實地采訪發現,古城內除瞭歸德府文廟、侯方域故居等知名景點保存較好外,許多居民的房屋和商戶經營的場所均已十分破敗。學生下午放學時整個交通幾乎陷入癱瘓狀態;不少廁所因人滿為患來不及清掃,向街道散發著惡臭。擁擠的窩棚、破敗的建築、橫流的污水,還有刺鼻的空氣,給古城的保護與發展蒙上瞭厚重的陰影。
據住建部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全國仍有27個國傢級歷史文化名城沒有編制保護規劃。記者采訪的一些專傢認為,這些城市保護規劃編制滯後的根本原因,就是害怕規劃束縛地方大拆大建的手腳。而對老城大拆大建的背後,又有一個巨大的“利”字在舞動。這些沒有規劃亂建設、有瞭規劃不落實的行為,已經成為古城遺產保護面臨的現實威脅。
債務風險隱現 人去城空堪憂
伴隨著國人物質生活改善後對文化生活需求的日益提升,我們將逐步邁向“休閑時代”,而古城被認為是最適合發展休閑旅遊之地。因此,古城保護與開發被不少地方作為推進經濟轉型、產業升級的一大支柱產業。根據記者的不完全統計,目前我國至少有20個城市正在進行或謀劃加入古城保護與開發的行列,試圖從紅紅火火開展的“古城休閑遊”中分到一杯羹。這些項目投資少則數億到數十億元,有的甚至高達數百億元。
以山西省大同市為例,自2008年開始古城建設與修復,預計總投入將達到數百億元,其中僅銀行貸款就高達100億元;大同這個城市屬於“吃飯財政”,百億元的貸款將成為一筆巨大債務。此外,湖南擬55億元打造“煙雨鳳凰”,即在鳳凰古城邊再造一座“山寨古城”;武漢擬投入百億元恢復建設武昌首義古城……如此等等,屢見不鮮。
一些專傢認為,當前不少古城的開發都是依靠政府財政投入和銀行貸款,決策者希望通過古城開發來實現土地升值,再通過土地運作、旅遊開發等手段,以及經營改造後的古城來收回投資,這種古城建設模式存在很大的風險。
一方面,古城修復是一項十分復雜的系統工程,牽涉到文物保護、建築施工、融資擔保等諸多環節,稍有不慎就會讓地方政府背上沉重的債務負擔;另一方面,由於存在經營壓力,地方政府往往以經濟效益為主導來進行古城開發,從而突破文物保護紅線,對古城遺產造成開發性破壞。
此外,古城修復還容易造成政府財政的“分配不公”,政府有限的財力在古城修復上投入過大,就會導致在教育、醫療、社會保障等方面的民生投入減少,從而引發群眾的怨言,導致在古城修復中失去民意支持。
除瞭債務風險之外,一些地方在古城開發中還大量遷出原住民,出現“人去城空”等罔顧民生的問題。專傢質疑,古城原住民搬遷離開以後,古城內都是外來的商戶,這種“人去城空”的開發模式實不足取,一座空城何談文化?原住民全部搬走之後,古城就喪失瞭原有的傳統、民俗與特色,最終成為一座“死城”!
謝辰生說,事實上,目前國內古城保護與利用真正做得較好的,也就是平遙、麗江、臺兒莊等少數古城,那些重建的古城,仿古的建築到底能產生多大吸引力?地方決策者們對古城保護與開發所面臨的風險應及早審視、未雨綢繆。(記者 鄧衛華 李亞楠 葉健)
啟迪:看古城煥發新多鏡頭行車紀錄器影片生機
古城保護也好、發展也罷,其根本目的在於通過我們的努力,讓古城煥發新生機。如何實現這個目標呢?不少地方古城保護與發展的成功實踐或許可以給我們以啟迪。
專業規劃 科學發展
位於山東省棗莊市南端的臺兒莊,是京杭大運河沿線唯一保留瞭“明清時代運河村落風貌”遺存的古城。然而,它也是一座在二戰中被摧毀的古城。
2006年,臺兒莊區政府原本已經與上海一傢房地產企業簽訂瞭房地產開發改造協議,準備投資6億元在這裡建設一片居住新區。後經當時剛剛履新的棗莊市長陳偉及時叫停,才保住瞭這一珍貴遺存,並在此基礎上修復成今日“古風古韻、美輪美奐”的臺兒莊古城,避免瞭臺兒莊淪為“千城一面”居住小區的厄運。
記者曾多次走訪臺兒莊古城,這座運河古城在二戰中被摧毀後,尚剩下古運河碼頭、古駁岸、忠和堂藥店等部分遺存,其中忠和堂藥店僅有部分外墻存在,隨時都有坍塌的可能。面對這樣一座被炮火摧毀、歷史建築幾乎所剩無幾的古城,是毀瞭遺產建房產,還是舍棄房產修復古遺產,表面上看在乎決策者的眼光和境界,實則取決於決策者內心真實的政績觀。
臺兒莊古城保護與修復,規劃瞭三年建設瞭三年。三年規劃期間,棗莊市通過各種途徑,從國際范圍內搜集老照片、古文獻、口述歷史,請來文化、規劃、古建等各方專傢進行挖掘整理考證論證,最終形成瞭《臺兒莊古城勝跡復原圖》,為古城修復建設提供瞭模本,使每條街道走向、每幢建築造型的細節都有根有據。
修復建設過程中,棗莊市一方面對現有遺存進行最嚴格的保護,把臺兒莊大戰後遺留下來的古駁岸、古碼頭,以及53處彈痕累累的古墻、古屋等遺存進行瞭原封不動的保護;另一方面延請全國能工巧匠,按照“原風貌、原空間、原尺度”的規劃,用“原來的材料、原來的工藝、原地的工匠”,依據原址原樣進行恢復。
祖籍臺兒莊的臺灣知名散文傢鬱馥馨2010年回到傢鄉時興奮地說:“我記憶中的臺兒莊,就是這個樣子!”於是,她留瞭下來,在這裡購屋定居,同時擔任臺兒莊古城管委會主辦的《天下第一莊》雜志主編。她說自己願意回到傢鄉,為古城建設添磚加瓦,繼續做兩岸交流溝通的使者。
與臺兒莊古城修復模式相反,那些未經科學規劃、匆匆上馬的古城修復工程,不僅不能達到保護文物、安民利民的效果,而且會對文物造成永久的破壞,甚至可能引發社會不穩定因素。
住建部副部長仇保興說,現階段仍有一些地方決策者對保護工作重要性認識不足,在古城保護和修復過程中片面追求城市土地的經濟價值,追求土地拍賣的高收益、高回報,拋棄瞭文化的傳承。還有專傢表示,這就相當於祖先留下一張名畫,而今天的決策者們偏偏要把這張名畫換成一堆印刷品,還洋洋得意宣稱“一年一小變,三年一大變”。這種無知之舉等同於敗傢,甚至將被後代子孫所唾罵!
秉承文保思維 融入現代理念
與單一不可移動文物相比,古城包括的文物主體往往更多,蘊涵的歷史文化因素也更加豐富和多元。古城內部的歷史文化街區往往是由不同時期的四鏡頭行車記錄器大師巨匠、依據不同的習俗文化精心設計建造出來的,其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淀是那些仿古的東西完全無法比擬的。
因此,在古城保護與發展中,首要的是秉承文物保護的思維,不僅要保護好國傢級、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同時也要對其內部格局和周邊風貌進行全方位保護修復。
被譽為“人間仙境”的山東省蓬萊市,是一座擁有2000多年建城史的精品古城。蓬萊市委書記張代令說,近年來,蓬萊市先後邀請國內外知名院校機構制訂瞭《蓬萊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等7個規劃,確立瞭以登州府城、蓬萊水城、蓬萊閣、田橫山等周邊5.06平方公裡的歷史城區保護范圍,並劃定瞭5.2公頃戚繼光故裡歷史文化街區、2.5公頃西關歷史文化街區和1.9公頃萬壽歷史文化街區保護特區。
保護區濱海靠山、風光秀麗,不少房地產商對這裡虎視眈眈,願意出高價進行商業開發。然而,蓬萊市不為所動,對保護區實行嚴格控制,一方面禁止房地產、工商業等新建項目進入,另一方面對保護區內歷史遺留的工業項目及住宅區逐步實施搬遷,騰出空間恢復歷史文化古跡。
2011年,國務院在對蓬萊“晉身”國傢歷史文化名城的批復中稱,“蓬萊市歷史悠久,地位獨特,歷史遺存豐富,城市傳統格局保存較好,城市建設特色突出”——短短35個字的背後,是連續多屆蓬萊市委市政府秉承文物保護思維,對蓬萊古城進行保護性修復的堅守和努力。
除瞭文保思維,還應以世界眼光和現代理念審視古城保護與修復,才能真正讓古城煥發新生機,並最大化發揮其文化傳承的作用。
樹立國際意識,就是要利用國際規則更好地保護古城並提升古城的品質。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規定,因人類不可抗拒因素被毀壞的建築,修復重建後可以申報世界文化遺產。臺兒莊古城在修復之前,就十分註意充分利用世界文化遺產的規則,經專傢論證,臺兒莊和波蘭華沙是世界上僅有的兩座因戰火毀壞可以作為人類文化遺產重建的城市,此舉為保護古城、吸引遊客奠定瞭一個高起點的基礎平臺。
融入現代理念,則重在適應現代生活的便利性。坐在鋪著光緒年間青磚的小院裡,一直在揚州市東關街生活的吳德祥說,他傢已經用上瞭抽水馬桶和通下水道的廚房,再也不用頂著臭味倒馬桶瞭。不僅如此,近年來揚州市還對古城200多條小巷逐一整治,鋪設瞭供電、通信設施以及上下水管網,改造修復後的揚州古城,已經成為一座適宜人居的“現代化古城”。
以人為本 富民增收
歷史演進的自然規律告訴我們,造“城”先造“市”,“市為城本,本固城興”。因此,在推進古城修復與發展的過程中,隻有以人為本、與民生需求緊密結合,“依民興市、倚民護城”,才能形成“城”與“市”良性互動、“民”與“城”和諧共榮的可持續發展格局。
1997年入選世界文化遺產的平遙,堪稱“城興市旺,城榮民樂”的典范。成功申遺之初,考慮到古城內100多傢政府機關單位和近6萬居民擁擠在2.25平方公裡的狹小區域內,縣政府、人民醫院等機構率先遷出古城,為古城發展騰挪空間;此後10多年間,平遙古城內近一半居民遷出,但仍保留瞭約3萬居民和外來經營者在古城內和諧共處。
謝辰生說,古城除瞭歷史建築和特色街區外,最值得保護的就是歷史流傳下來的原生態社會生活場景和繼承這些原生態傳統的原住民們。
為維護平遙古城作為世界文化遺產的完整性,同時有效改善古城內居民的生活環境,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山西省平遙縣人民政府的共同推動下,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課題組歷經長達6年的調查研究,編制出瞭《平遙古城民居保護修繕及環境治理8鏡頭行車紀錄器導則》(以下簡稱《導則》),並於2012年通過專傢評審。
課題組負責人、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邵甬介紹,與文物保護單位相比,傳統民居院落雖然在世界文化遺產申報中被列為重要組成部分,但無論是從投入還是保護機制上都相對比較欠缺。《導則》重點關註瞭這部分內容,並引入政府資金及全球文化遺產基金會等NGO組織對此提供支持。
“一二百年的房子瞭,都是危房,再不修就塌瞭。我們出三分之一的維修費,政府補助三分之二,這是為老百姓辦瞭一件大好事啊。”在古城生活守候瞭80多年的趙洪范老人樂呵呵地說。
臺兒莊古城在保護修復中,也是造“城”先造“市”。如今,這座投入運營僅兩年的古城,已經被國傢旅遊局評定為5A級景區,年吸引遊客1300萬人次,並帶動瞭棗莊10多萬居民增收就業。據不完全統計,在臺兒莊古城旅遊熱的帶動下,2012年棗莊市僅農民醃的咸鴨蛋就賣瞭4億多個,收入超過10億元。
2011年底由棗莊市長轉任市委書記的陳偉說,城市發展的真正動力是百姓的需求,古城修復如果做不到富民增收,改善群眾物質文化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就會成為政府的自娛自樂,成為無源之水,喪失群眾的支持。因此,能滿足群眾民生需求的古城保護才是最成功的保護,才能真正吸引群眾積極參與到古城保護工作中來。(記者 鄧衛華 葉健 李亞楠)
勿讓古城變“死城”
當今時代,對古城保護與發展來說,既是機遇又是挑戰。
自1982年以來,我國古城保護體制從無到有,法律法規體系不斷健全、規劃編制日益完善、保護意識也空前提升。迄今為止,僅國務院批準的國傢級歷史文化名城就達到119處,並且還將不斷擴大。從這個角度看,是個機遇。
然而,在日益高漲的古城開發熱潮中,我們又隨處可見“拆真造假”“人去城空”“房產代替遺產”“商戶趕走住戶”等種種亂象,許多存在瞭幾千年的古城,正在這種變瞭味的開發中慢慢死去。從這個角度看,我們面臨著嚴峻的挑戰。
今年年初,住建部與國傢文物局在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工作檢查中發現,不少古城或因決策者的無知而遭到破壞,或因利益驅動而陷於萬劫不復境地。
古城保護在開發中變形的根本原因,是發展觀的變形。發展觀變形後,古城淪為片面追求經濟利益最大化的工具,歷史文化的傳承淪為附庸,甚至被完全拋棄。於是,國傢政策和法律規定輕易被突破,古城保護的旗號甚至成瞭破壞古城的幌子。
經驗和教訓告訴我們,古城的歷史文化價值是實現經濟價值的基礎,喪失瞭歷史文化基因的古城,帶不來期望中的經濟利益;同樣,沒有經濟收益和百姓的支持,古城保護也將成為無源之水。
因此,古城必須在保護、民生、發展間綜合考量,取得平衡。不能因為發展就忘記瞭保護,那樣古城會在過度商業化和過多仿制品中成為一座“死城”;也不能因為保護就無所作為,那樣原住民便無法共享改革與發展的成果,那將是另一種“死城”。
勿讓古城變“死城”,把中華民族的珍貴文化遺產傳承下去,是我們當代人不可推卸的歷史責任。
當然這並不容易。古城的保護與發展是系統工程,絕不是修幾座仿古建築,或圈起幾道古城墻那麼簡單的事。這要求地方決策者們首先要樹立古城保護的科學發展觀,按照專業的規劃穩步推進。其次,地方的決策者們還要堅守執政為民的理念,在古城發展中解民之憂。唯此,才能使古城在保護與發展中煥發新的生機。(記者 李亞楠 鄧衛華 葉健)
擴展閱讀
英國:保護古城就是守護歷史
半月談駐倫敦記者 劉石磊
英國人向來以固守傳統而聞名,英國許多城市都保留著中世紀的教堂、維多利亞時期的街道和雄偉莊嚴的古堡。首都倫敦就是一個例子。就在今年撒切爾夫人葬禮時,有人拍攝瞭當天聖保羅教堂周邊的全景照片,並與1965年在這裡舉行的丘吉爾葬禮的照片進行對比,結果發現兩張照片驚人的相似。英國《每日郵報》文章說:“48年2個月16天,好像時間停止瞭一樣。”隻是當年年輕的英國女王如今已是滿頭銀絲,提醒著人們時間已流過近半個世紀。
倫敦,不變的老城
作為世界金融中心之一的倫敦,努力使老城與新時代盡量融合。為此,倫敦市政府采取瞭一些限制和疏導措施來保證老城適應現代生活。比如在交通方面,倫敦從2003年起開始征收市中心交通擁堵費。周一至周五,從早高峰到晚高峰時段,進入該區域的司機事先要通過電話或互聯網等方式向有關部門提供信用卡賬號付費,並註冊車牌號。
該政策實施後,市中心車輛減少瞭約30%,有效緩解瞭市中心和老城區的交通擁堵。市政府再將擁堵費收入用於改造公交系統,使整個倫敦的交通狀況進一步改善。
此外,倫敦周邊的衛星城建設,也為老城區緩解瞭發展壓力。大倫敦共有32個區,其中20個是衛星城。這些衛星城在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更加寬松,為城市擴容、現代化發展提供瞭空間,同時使得老城區和新城區相互促進、協調發展。
“英國歷史書”約克
從倫敦乘火車向北2小時,可以看到一座英格蘭小城被羅馬古城墻所環抱,這就是建於公元前71年的古城約克。有人說約克的歷史就是英國的歷史,此言不虛。約克見證瞭英國歷史上的許多重大事件。從羅馬人入主、盎格魯撒克遜人到來、維京海盜侵襲,到諾曼征服、內戰紛爭,約克經歷的每一段歷史,都給這座古城留下瞭不同時期的文化印記。
正因為這樣,約克的古城保護經驗十分豐富。它首先通過近十座博物館向人們展示其歷史沉淀和文化遺痕,其中約克城堡博物館由古代監獄改建而成,最大特色是一條仿19世紀維多利亞風格的街道實景。漫步其中,仿佛時光倒流。
約克郡博物館斥資200萬英鎊、經9個月施工後整修一新,新增5個展廳展出瞭大量文物,其中維京時代的卡伍德之劍是迄今發現的5把維京劍之一,也是保存最完好的一把。其他展品還包括上百枚維京時代的金屬貨幣以及最新發現的羅馬人頭骨等。除瞭博物館,約克大教堂也是英國最大的中世紀教堂,現有建築始建於13世紀,工程歷時約250年方才大功告成。教堂是哥特式風格,以其保存完好的中世紀玻璃彩繪窗戶譽滿英倫。
這座見證瞭英格蘭諸多重要歷史時刻的小城,以其古老的歷史沉淀和適宜人居的現代化發展,獲得瞭歐洲最受歡迎城市、英國最宜居城市等榮譽。每年710萬人次的遊客,給約克帶來4.43億英鎊的收入,並為當地創造瞭2.3萬個工作崗位。
民間力量保護古城
在英國,古城保護的概念已經深入人心,而且切實影響著城市規劃與建設。正如倫敦巴特萊特建築規劃學院院長米歇爾·考林斯教授所言,古城保護和建設的和諧統一,是城市規劃部門的首要任務,這不僅僅是建築學方面的問題,而且是一個城市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的問題。
在古城保護宣傳、推動制度建設等方面,英國的民間團體起到很大作用。1877年,英國第一個全國性的古跡保護團體“古建築保護協會”成立。自此之後,在倫敦、約克等地,類似團體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如今,僅全國性的古跡保護組織就有古跡協會、不列顛考古委員會、喬治團體、古建築保護協會、維多利亞協會等等。
有瞭這些民間團體的參與,英國的古城古跡保護更多地成為一種民間自覺,而不僅僅是政府行為。這些民間團體不僅通過一系列行動來宣傳古跡保護的重要性、普及相關知識,還通過推動立法來影響政府決策。
在民間團體的大力推動下,英國19世紀興起瞭歷史文化遺產立法運動。自此之後,《古跡保護法令》《城市規劃法令》《古建築及古跡法令》《地方政府古建築法令》等多部專門的法律法規相繼出臺,以法律形式明確、細致且全方位地確定瞭古城古跡保護的政策措施。
這些看似“繁文縟節”的法律法規,為英國的古城古跡提供瞭無形卻又堅固的保護。根據英國法律規定,凡是1840年前的建築物,一律要加以保護,不得更改外觀;1900年前後的建築物,根據是否有保留價值而定;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建築,凡是不適應的可予以重建。
在德國體驗“老城”
半月談駐法蘭克福記者 饒博
在德國旅遊,如果事先沒有“做功課”也不用擔心,試試找一下城鎮裡主要的交通指示牌,如果上面標有“老城”的方向,按照指示牌找過去就可以瞭。
在許多德國城市,老城往往“隱藏”在新城中,並吸引著天南地北的遊客。事實上,大多數“老城”並不特別古老,因為在二戰末期的大轟炸中,大多數德國古城被夷為平地。但是,德國人如此珍愛老建築,他們從廢墟中挖掘出還能利用的材料或裝飾物,按照之前的模樣一點點將歷史建築復原,才有瞭今天散落在各地的“老城”。
德國的金融中心法蘭克福是一座現代化都市,一座座高聳入雲的摩天大樓是這座城市的標志,然而最著名的景點還是要數“羅馬人廣場”。這個廣場號稱保持著中世紀街道的面貌。廣場一側老市政廳的人形山墻、四周半木結構的老房子、腳下石塊鋪成的地面,無不透露著濃鬱的古風。如果沒有明信片上被轟炸後的法蘭克福照片作證,很難想象廣場和周邊的建築完全是在廢墟中重建而成。
在德國,保護、修復甚至重建古城和古代建築很少引發公眾大討論。德國人力求按照原樣修復或重建歷史建築,由此形成的老建築、老城市完全可以“以假亂真”。
法蘭克福建於公元1世紀,公元8世紀成為皇傢行宮,神聖羅馬帝國時期又成為皇帝加冕之地,承載瞭豐富的德國歷史文化。從1977年開始,在市民的呼籲和要求之下,法蘭克福市投入巨資從一座座建築開始修復古城風貌,僅老歌劇院的修復就花費瞭6900萬美元。
進入21世紀,進一步復原法蘭克福古城容貌的呼聲再次高漲。去年初,法蘭克福市下定決心,試圖復原法蘭克福原來的中世紀風格,在羅馬人廣場附近的皇帝大教堂附近約7000平方米的土地上,開始瞭龐大的修復工程。按照計劃,此次修復工程將重建30座歷史建築,法蘭克福市按照保存好的圖紙,將原樣復制這些建築。盡管要忍受城市中心區域施工帶來的交通不便,但絕大多數法蘭克福市民都對復原工程表示支持。
法蘭克福尚且如此,其他許多德國城市就更不用說瞭。在距離法蘭克福約40公裡處的一個山腳下坐落著一座小鎮比丁根,鎮上完好地保存著一個中世紀的古城要塞:兩座圓塔並排而立,中間夾著建成於1503年的城門“耶路撒冷”門。
進入城門,人們不難發現幾乎所有古城內的建築都保持著原始的特色,清一色的半木結構房屋,有的房子外立面上的木頭看似已經腐朽,讓人恍若隔世。如果不是古城一些商店出售現代服飾和裝飾品,行走在古城裡就仿佛穿越到瞭中世紀。比丁根古城裡的房屋並沒有空置,每棟房子門廊前和窗臺上種著各種鮮花,顯示裡面依然居住著人傢。有的城堡則成瞭旅店。同大多數德國古城一樣,比丁根古城參觀遊覽完全免費。
沿著古城的一角循著山勢拾級而上則是一片完全相反的場景,從山腳到山頂,一排排設施先進的獨棟別墅將整個山坡變成瞭一個現代化的花園小區,站在山頂的瞭望處,眼下就是有著數百年歷史的古城,兩相對比十分震撼。
德國許多古城之所以能保持完好,在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政府和人民對文化遺產的保護意識。為保護和修復古建築,德國政府甚至設立瞭專門的機構。另一方面,由於古建築的維護和修復往往耗資巨大,僅僅通過政府的公共財政難以支撐,因此德國政府積極采取措施吸引投資者參與,同時通過立法約束確保古建築保護到位。
德國憲法中專門設有保護歷史建築的章節,具體的保護責任落在各州政府身上,所以各州政府都有單獨的立法。在聯邦政府層面,德國也有《城市規劃法》以及《收入稅法》兩部法律來保護歷史建築。
《城市規劃法》規定,德國各城市必須周全地考慮如何進行城市開發以更好地保護歷史建築。《收入稅法》通過減稅和優惠稅率的方式,鼓勵人們購買和維護具有保護價值的歷史建築。為瞭確保歷史建築得到真正保護,政府還設立瞭專門的監察部門,以保證買主真正地履行維護義務。如果因故不履行義務,政府有權收回歷史建築的所有權。
當然,散落在德國各地的歷史建築數量眾多。盡管德國政府不遺餘力地采取措施進行保護,許多建築依然面臨著無人看護甚至破敗的困境。在德國的東部,許多在歷史上極為著名的古堡目前正在以低價出售。然而,法律規定的維護義務和可能高達數百萬歐元的修復費用,讓許多人望而卻步。
- 四鏡頭行車紀錄器價格 豪美科技【汽車雜誌評選】環景行車紀錄器哪裡找呢?行車記錄就靠它
- 四鏡頭360度行車紀錄器推薦 豪美科技【汽車雜誌評選】行車紀錄器安裝哪裡找~專家分享如何挑選
- 行車紀錄器多鏡頭推薦 豪美科技【汽車雜誌評選】哪裡找開車無死角的全車行車紀錄器~@1@
文章標籤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